二战结束六十周年前夕,德国制作了这部描写希特勒最后十二天的电影。
刚看的十分钟,我有点怀疑是否应该看这部电影,这个弓背老头就是那个魔鬼?但是之后,电影冷静的人文手法使我折服。我们已经太习惯与电影的教育意义,电影,小说,话剧等等,必须说明一个道理,必须有个立场。这部电影,没有,绝对不强迫受众拘束与同一个观点。
一直以来的二战电影,希特勒是卡通化的,他的高级将领和部长都是卡通化的。全部忽略了如果希特勒是一个小丑,怎么可能差一点征服欧洲。电影还原了希特勒人性的一面
对于接受和平可贵思想教育的我们而言,二战毫无疑问是人类史上一场让人不忍碰触的悲壮战争,这场令五千余万人丧生的战争,会让任何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下意识地抵触。因为就算只从牺牲人数来看,五千万亡灵这个数字,就会让人触摸到这场战争血淋淋的残酷、不义和邪恶,也因此,我一直不太愿意去了解这段人类的血泪历史,就算在拓宽知识面和了解人类发展轨迹的念头驱动下打开了像《二战沉思录》这类书籍,也总是草草合上。
但是,不管我喜欢或是厌恶,这段历史就在那里,不管它是邪恶的还是正义的,它都已经发生了
元首的绝望,帝国的黄昏,追随元首的妻妾、元帅、政客,每个人不同的命运,同样的绝望,当元首自杀那一刻,所有人信仰崩塌,有人追随而死,有人逃命求生。整部电影充斥着深度的压抑、绝望,但,这是希特勒应得的,侵占多少国家,杀了多少无辜犹太人…主演演技太牛了,希特勒的多疑、独断、愤怒又濒临失败的绝望、不甘,仿佛这就是希特勒本人…电影很棒,真实到仿佛一部纪录片,真实的记录了德国战败苏联反攻到柏林时希特勒以及身边所有人的心理状态。战争太可怕了,无论对于正义方或者不正义方,都是很可怕的
最开始知道这部片,是因为“我到河北省来”的鬼畜视频。看完以后,最震撼我的有两点。
第一,一直以来我眼中的Hitler都是一个偏执的杀人狂魔、战争机器的形象。影片开始,当Traudl Humps去面试的时候,Hitler先是安抚他的狗避免它伤人,并且安抚她的情绪,亲自帮她打开台灯,拉开椅子,告诉她“不要紧张,听写的时候我会出很多错的,你不会比我错得更多的。”在她几乎把每个单词都打错了的时候只是温和地告诉她:“我建议再来一遍。”Hitler确实是有着极大的个人魅力,对待那个年轻的姑娘他是那样和蔼
我是个和平主义者,但是,OMG!
每当听到帝国这两字,我还是会热血沸腾起来。
想象那些辉煌,想象那些荣光,即便是征战,似乎也沾上了神秘光环。
且慢,打住,这些光环,是从哪里来的?
是拜阿西莫夫在《基地》里的宗教和机器所赐,
还是田中芳树在《银英》里的那位皇帝及其伟大的追随者们的魔力呢?
《帝国的毁灭》说得很明白,这二者皆有可能。
说实话,影片中的希特勒更像是位和善而又神经质的阿扎西,
落后于形势而又不甘心,大势已去却又妄图东山再起。
问题是,即便是如此,为什么那些精英兮兮的SS们还是会趋之若鹜呢?
在这些人的脑子里面,元首就是天照大神,哦,骚瑞,奥丁大神!
就算他脑子拎不清了,一时糊涂乱下指示了,他还是神在地上的代言人。
何况,希特勒同学煽动群众斗外国群众以及本国非群众的能力,
人所共知,魅力无限。
再加上德国人民群众的机械实力,帝国看起来似乎应该万岁万岁万万岁。
但是,危机就潜伏在这些辉煌和荣光里。
既然有着肉身,那就不是神本身,代言人犯下不可饶恕的错,
人民群众,特别是精英分子,哪天就会踢他出局。
当年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当热闹的战争片来看,结果大失所望。十四年后再看此片,静下心来,斟上一杯白酒,喝一口,细细的回味,然后和那群73年前的人一起,共同经历这段历史。
布鲁诺甘茨和乌尔里希马特斯,一个饰演第三帝国元首,战争狂人希特勒,一个饰演第三帝国宣传部长,说谎专家戈培尔,演技都是爆表般的存在。翻翻豆瓣他们两人演过的电影,几乎都是七分以上,其中不缺乏很多八分的作品。
电影本身集中展现了希特勒生命中的最后12天,以及纳粹德国覆灭之前的众生相,在那个阴暗潮湿的地堡里
帝国的毁灭:科琳娜·哈弗奇领衔,民众意志与纳粹诞生的杂想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xieye001.com/pianku/aid-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