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偶自称文艺青年,但其实对某些很文艺架势的东东也颇有些受不了的。
比如那长达3小时57片长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我愣是看完上部后,N多次打开下部的时候,看到还有2小时的时候,很有心理挫折感地又把它给关了。然而,在对其盛名的反复贯耳,以及对上部平淡中见意境的反复回味之中,终于在某个没有网关的极度无聊下午,把下部给看了。结果……证明了,我对两小时的片长还是可以忍受的。
下部看的比较没有上部那么痛苦,因为情节渐渐紧张起来,一切渐渐明朗并走入高潮。到最后那个高潮点的时候,真的是挺出人意料的,通篇的沉闷和压抑,在最后,不是像火焰一样爆发,而是像冰冷的海水一样柔软却又刺骨地汹涌而出。这个高潮真的做的很不错。这个缺口宣泄的很舒服。从台词到肢体语言,都很舒展,很到位。我也一下子对这个之前挺厌烦的小明有些改观,应该说是理解了她了。其实当然她也没什么错。她只是一个承载体。借喻体。真正的原因是前面全篇在压抑的氛围中所讲的事情,隐忍的父母、斗争的帮派等等,是那整个环境
1. 小四在片场被手电筒照过之后,视力出现问题。在滑头在国校被堵后,没有看清在教室里一闪而过的是小明,滑头怕哈尼回来报复,于是找到小翠,让她承认那天在国校和滑头在一起的是自己。(因为堵滑头的是217成员,后来217老大山东以此威胁滑头,并答应替滑头撑腰,使217从中山堂演唱会中分得利益。小公园帮内部走向分裂,滑头也成为小公园里最有实力的一方。)
因为小四说滑头那天和女生在一起,且小四不给滑头抄题,所以滑头找起了小四的麻烦。
2.
第二个镜头中母亲、小妹、老二、父亲依次出场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国人的电影,讲述中国人的悲剧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xieye001.com/pianku/aid-1319.html